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前段時間,我有機會出席了中國首位太空授課教師王亞平在蕪湖市安徽師范大學開講的第6期“花津大講堂”報告會。王亞平以《與時代同頻,和夢想共舞》為題,講述自己筑夢摘星的奮斗之路。我憑著一名新聞人的職業(yè)敏感注意到,在航天女英雄近兩個小時的演講中,有十余次節(jié)點被暴烈的掌聲所打斷。歸納如下:高三那年,王亞平正好趕上招女飛行員的機會。全班20名女生,只有她不戴眼鏡,同學們都鼓勵她去試試。沒想到,她一路過關(guān)斬將,幸運地走到了最后,成為我國第七批女飛行員;王亞平老師當時的選擇,在報考空軍和師范學校的選擇中,她毅然決然的選擇去報考空軍,做了自己的決定;雖然在飛行員學校,除了日常訓練,王亞平老師的學業(yè)課程也很重,但她能同時兼顧兩樣,并且保持學科成績都在90?;作為女航天員進行訓練的時候,面對離心機帶來的身體上的不適感,她也沒有一次按下暫停按鈕;與師大學子熱情的合影擁抱;在太空幫助翟志剛和葉光富剪頭發(fā);太空授課影響了許多同學,有一個同學受王亞平老師影響,報考了相關(guān)專業(yè),現(xiàn)在與其共事;在太空看北京,看見北京燈火闌珊,感慨萬千;歸來時給女兒帶了一顆星星……
后來,我在閱讀2021年12月印刷的由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太空雙子星——女航天員劉洋、王亞平的故事》一書,方才知道這些掌聲背后的故事。
比如關(guān)于“只有她不戴眼鏡”。這與她從小熱愛勞動段練強健體魄注重正確的看書姿勢有利于保護視力有關(guān)。1980年1月,王亞平出生于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qū)張格莊鎮(zhèn)張格莊村。張格莊鎮(zhèn)號稱“中國大櫻桃第一鎮(zhèn)”,地處煙臺市最大的水源地門樓水庫的上游和南岸。王亞平小小年紀就知道為父母分擔家務、干農(nóng)活。五六歲時,她非跟著大人下地干活。王亞平曾就讀的張格莊中心小學建在山坡上。小學四年級時,她參加了學校舉辦的越野賽,要從一個村跑到另一個村,那次她跑了全校第二名。也許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王亞平就愛上了奔跑。其實,瘦弱的王亞平并不適合跑步,但她喜歡用奔跑的方式和自己較勁,喜歡聽奔跑時帶起的風聲和呼吸的聲音同頻共振,喜歡在跑累的時候咬緊牙關(guān),喜歡那種超越極限后酣暢淋漓的痛快。飛行學院學習訓練的艱辛,遠遠超出了王亞平的想象:零下二十多攝氏度,每次跑步衣服里面是汗外面是霜,睫毛上都是小冰?!裁匆膊徽f,堅持著-圈一圈,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在奔跑中她的心也越來越強大。中長跑一直都是王亞平擅長的體育項目。一次七千米競賽,她得了第一名。同學問她有何秘訣,她說:“累的時候我只有一個意念,那就是堅持?!彼哪甑膶W習生涯,在她眼中就像一場競爭激烈的長跑比賽,不拼盡全力就會被淘汰。
比如關(guān)于“沒有一次按下暫停按鈕”?;鸺蘸惋w船返回時,航天員會承受巨大過載,載人離心機訓練是提高航天員抗過載能力的重要課目。應對離心機超重訓練,如果沒有好的身體條件,沒有恰當適度的對抗動作,很難過關(guān)。剛開始的一年多,王亞平始終突破不了二級。做對抗動作需要有很好的腹肌力量和背肌力量。體型偏瘦的她腹肌背肌不夠,為此,王亞平在增強心血管和肌肉力量的訓練方法上想辦法。她除了正常體訓,還每天加班針對性做有氧運動、游泳,抽空就做多組仰臥起坐、練各種器械。她虛心向教員請教,向首批做得好的航天員討教經(jīng)驗;還自覺把訓練時間延長,把休息時間壓縮。兩年來,王亞平一直沒有放棄,為了這個訓練吃苦最多,下功夫最深。2011年年底大考核,王亞平終于突破二級升為一級。
比如關(guān)于“保持學科成績都在90?”,來到航天員大隊,王亞平意識到,學習是她們面臨的第一關(guān)考驗,也是頗為重要的一關(guān)。第一年時間,航天員要系統(tǒng)學習空氣動力學、天文學、航天醫(yī)學、心理學、電工學、電子學、飛船設計原理、航天技術(shù)、航天環(huán)境,以及英語、哲學、高等數(shù)學等三十多門課程。此時,王亞平已經(jīng)三十歲了。離開學校參加工作近十年,猛然間要把書本撿起來,在一年時間里系統(tǒng)掌握陌生艱澀的學科理論,要寫作業(yè),要考試,難度確實很大。但是,那段時間王亞平的生活軌跡就是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好不容易等到周末和家人團聚的日子,王亞平的雙肩包里背著電腦和課本,她要利用難得的休息時間,把一周繁重的功課抓緊復習消化,還要預習準備新的學習內(nèi)容。他們白天的課程排得滿滿的,有時周六也有加課,晚上還要做作業(yè)、預習、復習。每個人書桌上的臺燈從沒在深夜十二點前熄滅過。
在航天員大隊有這樣一句話:“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jīng)歷過,就不知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其中的真諦?!比暧柧氈械钠D辛、快樂和感悟,王亞平都用心珍藏著。
是的,王亞平的成功是我國載人航天精神的真實詮釋的一個縮影。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的成功,是用拼搏的汗水,甚至流血犧牲鑄就的,是靠全國100多個行業(yè)、3000多個單位、幾十萬科技大軍風餐露宿、廢寢忘食、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王亞平的成功是一個鄉(xiāng)村女孩的命運與共和國的騰飛同頻共振的出彩人生故事。鄉(xiāng)村生活特有的勞動底蘊,鄉(xiāng)村教育依然保存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環(huán)境,鄉(xiāng)村教育中報效國家的樸素社會氛圍,造就了王亞平這個山東農(nóng)村女孩精彩而光榮的成功路。這也是王亞平在安徽師范大學進行這場分享報告的潛臺詞,臺下今天入神聆聽的學子,未來就是培育祖國棟梁之才的園丁,他們多數(shù)會成為一線鄉(xiāng)村教師,他們從王亞平的精彩分享中能汲取的不僅僅是自我成長的人生智慧,也將為他們未來的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提供一種方向、一種目標、一種健全的教育價值觀。
太空能力是國之重器,關(guān)乎一國安全、發(fā)展乃至國際地位。太空時代乍一開啟,就成為美蘇競爭焦點。上世紀60年代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的斷言“誰控制了太空,誰就能控制地球”至今仍被引為警句。當前,隨著大國博弈更趨激烈,太空競爭再度成為國際焦點。
從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首次叩訪太空至今的20年來,截至2023年9月,我國已把18人、29人次航天員送上太空,并順利完成了預定任務,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踔厲前行,憑借著堅韌不拔的品格和自主創(chuàng)新的勇氣,為中國航天書寫傳奇,走向更深遠的太空。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yè)需要越來越多各種類型的人才,不僅僅需要像錢學森等眾多學富五車的科學奇才締造航天利器,也需要大批像楊利偉、王亞平等從光榮的招飛學員成長為優(yōu)秀航天員而經(jīng)歷傳奇成長航天嬌子,更需要大量默默無聞守護天、空、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精準對接的普通航空航天的地勤人員,這是一個多樣化人才形成的大系統(tǒng),托舉起中國航空航天強國夢。
過去十三年,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yè)乘風破浪、穩(wěn)步推進,取得了累累碩果。我們見證了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目標飛行器,神舟八號無人飛船,神舟九號、十號和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貨運飛船等飛行任務的成功實施,見證了空間站建造階段十二次發(fā)射任務,見證了中國空間站的全面建成……2023年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收獲之年,中國空間站已全面建成,進入發(fā)展與應用的新階段,載人登月任務全面展開。
載人航天事業(y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一座豐碑,它的偉大精神,閃爍著時代的光芒,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道路上耀眼的星辰。偉大的復興征程離不開全體中國人的奮斗,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市民到村民,從航空航天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只有各行各業(yè)共同發(fā)展、交相輝映,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fā)展,社會各個領(lǐng)域就能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真正托舉中華民族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最強步伐。
謹以此文向中國航空航天英雄們致敬!
作者簡介:
俞乃思,1966年出生,中共黨員。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蕪湖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蕪湖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現(xiàn)為繁昌區(qū)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繁昌區(qū)人武部義務新聞報道員。歷任孫村鎮(zhèn)文化站站長、人大秘書、廣電中心常務副主任等職。
【責編 李媛】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wǎng)2024-06-17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wǎng)2024-01-22
山西日報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