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所有開國將帥中,才華橫溢之人不在少數(shù),但若論在文學、史學的地位,蕭克無人能及。
共和國第一上將蕭克
在戰(zhàn)亂中完成的《浴血羅霄》,讓蕭克榮膺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榮譽獎,這部書被夏衍稱之為“中國當代軍事文學史中的一部奇書”,蕭克也成為唯一寫過長篇小說,且拿過茅盾文學獎的開國上將。
不僅如此,離休后的蕭克,更是致力于軍事學、黨史、軍史、戰(zhàn)史的研究,筆耕不輟,不僅傾力主編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朱毛紅軍側(cè)記》《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等軍史資料,還帶領一百多位學者,歷時八年,編寫出百卷巨著《中華文化通志》。他曾一度賦詩感嘆“戎馬60年,樂得解甲,賦閑更難閑”,濃濃的文字情緣自是其心中難舍之愛。
2008年7月14日,蕭克迎來101歲生日,原本有親朋好友的祝福,應該開心才是,可家里的氣氛卻異常冷清,此時汶川地震災后安置工作緊張進行中,對于蕭克而言,他關注的不是自己的壽誕如何過,而是汶川百姓的日子怎么過,他不斷地追問災區(qū)人民的生活,那樣的牽掛令很多人動容。
遺憾的是,3個月后的10月24日,蕭克便與世長辭,他也是最后一位辭世的紅軍方面軍首長級領導人。
蕭克畢業(yè)于黃埔軍校四期,曾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和南昌起義,參與過井岡山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和保衛(wèi)中央蘇區(qū)的戰(zhàn)斗。他戎馬一生,25歲當軍長;27歲率紅六軍團先遣西征,拉開長征序幕;29歲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是紅軍最年輕的方面軍指揮員;30歲任級別與徐向前、聶榮臻相當?shù)陌寺奋?20師副師長,率部包圍北平,建立敵后抗日根據(jù)地;40歲參與指揮第四野戰(zhàn)軍進軍中南、解放全中國的斗爭,成為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年輕高級將領……
可以說,蕭克的一生,功勛赫赫,在當時,他的地位是僅次于賀龍的,所以,1955年授銜時,蕭克只被授予上將軍銜,引得很多人為其鳴不平,據(jù)說,許光達大將甚至寫信給中央,想把自己的大將軍銜讓給蕭克。
而蕭克卻以東漢從不爭功的“大樹將軍”馮異自比,堅決服從組織決定,還毫不在意地講:“很多戰(zhàn)友為了新中國的誕生,在戰(zhàn)爭中都犧牲了,我早該被打死了,評不評銜、評什么銜,都行?!比绱说母唢L亮節(jié)和豁達心胸,直至今日,依然被禮贊和敬仰。
當年蕭克病逝后,故鄉(xiāng)嘉禾趕來20多位親人來京吊唁。葬禮結(jié)束后,治喪人員為他們送上返程車票,卻被家屬們婉拒,侄孫蕭石英坦言:“我們不能壞了將軍一生的規(guī)矩,要讓他走得安心”。
這就是一生淡泊名利的蕭克,他留給后人的是無盡的精神財富,他的生命歷程和極致品格,注定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熠熠星光!
鐵血將軍
家仇國恨是蕭克最終走上從軍報國之路最直接的原因。
1907年7月14日,蕭克出生在湖南省嘉禾縣小街田村,此時的中國,內(nèi)憂外患、民不聊生。
嘉禾地處湘南,古稱禾倉堡,追溯到秦朝,還是囤糧之地,可后來便成了窮鄉(xiāng)僻壤,正如蕭克所講,“禾不嘉,谷不豐”。蕭家兄弟姐妹9個,活下來的只有6個,自蕭克記事起,他就見村里父輩們一直在為生計奔波、愁苦。
蕭克夫婦與兒子蕭星華
幸運的是,蕭家還有幾畝水田和一些旱地,雖然生活比較清貧,但也能湊合著過。蕭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貧農(nóng)家庭,家族幾代都是讀書人,算得上書香門第之家,蕭克父親蕭覃茂還是前清秀才,所以非??粗睾⒆拥慕逃?,鼓勵蕭克去讀書,這也為他的一生奠定了學識基礎。
自小尤愛文學的蕭克,之所以棄文從武,與家中變故休戚相關。
大哥蕭克昌性格剛烈,因得罪了地主蕭仁秋,不僅導致蕭家被洗劫一空,還遭陷害致死。蕭克昌從來未讀過書,從小就擔起養(yǎng)家重任,他的慘死讓蕭家如遭雷轟,憤怒的火焰在蕭家兄弟胸中燃燒。
隨后,二哥蕭克允考入建國湘軍軍官學校,作為三弟的蕭克也考入嘉禾縣首次創(chuàng)辦的甲種師范學校。此間,蕭克一心想著報仇,想搞軍隊,所以,對軍事方面的書籍特別感興趣,讀了大量兵書,這都為其日后超強的帶兵能力筑牢了理論基石。
只是學業(yè)途中,家里一度無力供其讀書,好在他的勤奮打動了校長,索性讓他為學??滔灠?、印講義,以掙得日常所用。
飲食寒酸、衣衫破舊,蕭克不在乎,他以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貧非罪”激勵自己刻苦學習。其間,得益于幾位進步教師的引導,蕭克接受了三民主義救國思想。
家仇國恨的切膚之痛和進步思想的影響,使得他毅然于1926年離家,僅憑一張手繪地圖,便孤身一人翻山越嶺,奔赴國民革命如火如荼的廣州,最終成為黃埔軍校第四期學員,就此踏上從軍報國之路。
蕭克人生的第一場戰(zhàn)役,是河南汝南北伐,這次戰(zhàn)斗讓他感受到了真槍實彈的威脅,可他竟沒有一絲畏懼,奮勇殺敵、驍勇善戰(zhàn),將書本所學運用到了實戰(zhàn)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后,蕭克毅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隨后跟隨葉挺部隊參加了南昌起義,投入到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的洪流中。
蕭克有一項厲害本事就是練兵。參軍初期,他就4次將“農(nóng)民軍”訓練成主力軍,井岡山時期著名的“8月失敗”事件便見證了其帶兵的水準。
1928年4月,朱毛會師后,紅四軍成立,蕭克任29團2營7連連長。29 團士兵大多為宜章農(nóng)民,眷戀故土,從到井岡山后,他們常常想打回家鄉(xiāng),組織紀律觀念不強。蕭克因在北伐軍中當過連長,就按正規(guī)軍的方法,對7連開展紀律訓練和戰(zhàn)術訓練,成效顯著。后來,在向湘南進發(fā)過程中,29團在郴州城南遭遇敵軍反撲,全團基本潰散,保持完整建制歸隊的只有蕭克的7連,這讓朱德非常贊許。
蕭克的練兵能力,一度被國民黨軍名將白崇禧賞識,他評價蕭克帶領的部隊紀律嚴明,縱橫多省疆土,隊伍始終保持完整;組織嚴密,黨的命令,可直達士兵下層;行軍力強,沒有落伍者。
在漫長的軍旅生涯中,蕭克始終致力于軍隊的教育訓練事業(yè)。新中國成立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軍隊的現(xiàn)代化和正規(guī)化建設中。1950年,還主持頒布了人民解放軍首套隊列條令、內(nèi)務條令和紀律條令。
不僅練兵有素,蕭克還用兵靈活,常常使得敵人難以琢磨其戰(zhàn)略打法。國民黨將領何健曾無可奈何地說道:“紅軍聲東擊西,行蹤飄忽不定?!?/p>
優(yōu)秀的指揮才能,讓蕭克屢立戰(zhàn)功,晉升很快,23歲便任紅四軍主力第3縱隊司令員。
你很難想象,26歲時,蕭克曾在國民黨軍46個整團兵力的圍追堵截中,擊潰國民黨軍6個團及許多保安團隊,搗毀敵人無數(shù)碉堡和據(jù)點,甚至在沙市伏擊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旅,擊潰敵軍4個團,并活捉國民黨軍旅長侯鵬飛,受到中央嘉獎。
27歲時,蕭克任紅六軍團團長,此后,他和連襟賀龍,為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的創(chuàng)建立下卓越功勛,并取得諸多著名戰(zhàn)役的勝利,比如烏蒙山千里回旋戰(zhàn)、普渡河遭遇戰(zhàn)、六甲阻擊戰(zhàn)等。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蕭克是120師副師長,成為八路軍中僅有的六位正副師長之一。這6位正副師長中,出了5位元帥,包括賀龍、林彪、聶榮臻、劉伯承、徐向前,蕭克能與他們并肩統(tǒng)領千軍萬馬,足見其杰出的指揮才能。在粉碎日偽軍的“掃蕩”中,蕭克率部作戰(zhàn)數(shù)百次,殲滅日偽軍5500余人。他開辟了平北根據(jù)地,發(fā)展了冀東根據(jù)地,為東北的解放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這也是蕭克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杰出貢獻。
解放戰(zhàn)爭時期,蕭克曾在石家莊智擺“空城計”,嚇退了傅作義的四個師,取得了石家莊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建國后,傅作義知道實情后,一度贊許地講,“古有諸葛空城退仲達,今有蕭子敬空城退宜生??!”
一生戰(zhàn)功赫赫的蕭克,終究免不了無奈和遺憾。大哥死于地主惡霸的屠刀之下,二哥死于革命的戰(zhàn)場之上。長女在長征期間出生,沒長大便夭折。長子出生后送回湖南老家,卻在抗戰(zhàn)時感染了敵軍投放的鼠疫而離世。
為了革命事業(yè),蕭克付出了太多。1981年12月,闊別家鄉(xiāng)54年的蕭克第一次重回故土,他來到老房子前,感慨地講,“家里三兄弟,只剩我一人了”,一句話濃縮了全部的辛酸。
作為一名老兵,蕭克一生都保持著嚴謹?shù)能娙俗黠L,即使到了晚年也未曾懈怠。據(jù)孫子蕭云志回憶,爺爺無論穿什么衣服,每一粒紐扣都要扣緊;睡覺前,脫下的衣服都要疊起來,按內(nèi)衣、外衣順序擺放整齊;在床前脫下的鞋子一定是鞋尖朝外……這是滲透到骨子里的軍人本色。
晚年時,提及自己豐富而坎坷的軍旅生涯,蕭克說最大感慨是黨的絕對領導不但成為人民軍隊從弱小走向壯大,從挫折走向勝利的保證,也是一個立志報國的青年軍人,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唯一正確選擇。
軍人學者
在開國將帥中,很多都是到軍隊后才開始學習文化知識的,像蕭克這樣一進入部隊就能詩善書的不多,所以他被稱為名副其實的儒將。
海倫·斯諾在《中國老一輩革命家(自傳)》中如此評價:“像周恩來、徐向前和毛澤東一樣,蕭克是中國人所稱的‘軍人學者’的再世?!?/p>
蕭克嗜書如命,無論營帳里,還是征途中,他都手不釋卷,同時筆耕不輟,早在紅軍時期,他就在湘贛根據(jù)地寫過許多白話詩、小故事等發(fā)表。長征途中,常常會看到硝煙尚未散盡,蕭克就已端坐山頭簡陋的指揮所揮毫賦詩了。
談及蕭克對文壇的貢獻,自然無法繞開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著作《浴血羅霄》。
西安事變后,他偶然間讀到蘇聯(lián)小說《鐵流》,書中紅軍指戰(zhàn)員的英雄形象讓他激動不已,在他看來,要振奮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就需要有這樣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他也就此萌生寫一部中國《鐵流》的想法。
蕭克夫婦與孫子蕭云志
在甘肅鎮(zhèn)原的一個村子里,在十個團的圍追堵截下,蕭克部隊縱橫馳騁,歷時兩個月,行程1500公里,沖破敵人五次大兵團包圍,最終完成任務,回到中央蘇區(qū)。此次經(jīng)歷,成為故事的線索,讓蕭克構(gòu)思了一支名為羅霄縱隊的紅軍部隊英勇斗爭的故事。
那樣殘酷的戰(zhàn)爭年代,創(chuàng)作條件的艱苦可以想象,更何況,作為根據(jù)地的主要領導者,蕭克公務又極為繁重,他只能見縫插針地寫作。居住地穩(wěn)定時,他就利用夜間寫作;日機來襲時,他藏身于老鄉(xiāng)挖煤的洞里,利用這一間隙伏在膝頭奮筆疾書;隱蔽在村外山坡的林中時,他就坐在地上寫。從1937年5月動筆到1939年10月完稿,他硬是寫出了長達40萬字的小說初稿。
蕭克告訴妻子蹇先佛:“這是我的另一個‘孩子’,交給你了,你要把它帶好?!贝撕蟮哪险鞅睉?zhàn)中,為保存好書稿,蹇先佛遇敵機空襲時,寧愿把孩子扔給別人管,也要自己背挎包,宿營睡覺時,她就將包壓在枕下,或掛在臂上,如此才有了稿件最終的完好無損。
書稿經(jīng)歷過失而復得,也經(jīng)受過在政治運動中受到批判而塵封多年的命運,直到1988年建軍節(jié)前夕,《浴血羅霄》才最終得以出版。
出版前,蕭克又一度大改,他講:“我要對得起自己,也要對得起讀者?!彪q笾辏瑸榱嗽俣扔|發(fā)靈感,他又親自去了趟羅霄山脈。書稿也是逐章逐段增刪,每一處描寫均仔細推敲,書中引文皆力求準確,哪怕一句古語,也要查到出處,這才有了最終跨越了半個世紀的精彩呈現(xiàn)。
在出版研討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一部真實再現(xiàn)紅軍戰(zhàn)斗和生活的小說,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2019年9月,《浴血羅霄》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蕭克曾講,要振興中華,精神一定要振奮,所以,他傾力用文學的形式,記載國家和軍隊的歷史,去謳歌中華民族奮斗的精神。
老一代革命家,總是對黨的事業(yè)飽有高度的責任心,編撰《中華文化通志》時,蕭克已是耄耋老人,被推薦擔任編輯委員會主任時,他就有言在先:“要我干,就不能只掛個名義,要做,就要把事做好!”
為讓《中華文化通志》能夠成為中華文化發(fā)展史的傳世之作,蕭克提議公開招標,把當今最具權威性的研究中華文化的專家學者選聘進來,隨后還親自組織編委會成員,與他們一起研究編纂內(nèi)容、編纂體例、各志提綱等。
在他看來,如此百人以上的集體創(chuàng)作,同軍隊打仗一樣,必須協(xié)同動作,才能發(fā)揮力量。他把自己比作“連長”,實施編撰工作負責制,像軍中分級管理一樣,將百志分為十典,每典設主編,每志均有負責人,一人一人抓職責,一本一本抓落實。
為保證經(jīng)費,他四處奔波;為全面掌握編寫進度和保證質(zhì)量,他親自考察調(diào)研,定期組織各類研討會;為把握編撰內(nèi)容,他推崇東漢王充的觀點“譽人不增其美,毀人不益其惡?!币缶幾邔v史和人物的敘述做到求實存真。每一典,每一志,他都要求嚴抓細扣,即便每個標點符號都要求準確規(guī)范。
在蕭克的主持下,八年的編撰歷程,先后召開了兩次作者大會,12次編委會會議,近百次專題會議,大家一致認為,沒有蕭克的指揮,這部巨著的完成是沒有可能的。
1998年10月,《中華文化通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巨著分為序卷和十典百志,貫通古今五千年歷史,涵蓋十大文化領域,闡述詳盡,內(nèi)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全面的文化通志。
2000年9月29日,時任中國駐美大使的李肇星,代表中國國家主席向美國大學中歷史最悠久的圖書館之一——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贈送了這套《中華文化通志》,以期促進美國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和理解。
觀蕭克的一生,最注重求實存真,八寶山公墓蕭克的墓碑背面,便鐫刻著其書寫的“求實存真”四個字,這是他的遺愿,是他一生的品格,亦是他對后人的殷殷寄托。
(2022.07.16 2022年第13-14期)
【責編 李鵬】
新華社2024-06-18
《中華英才》半月刊2023-03-19
華山穹劍202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