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亚洲精品激情狠狠,依人久久,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欧美最爽乱淫视频免费观看,天天天天天天天天干,色在线网站,日韩美女网站

名校名師

當前位置:

 首頁  > 名校名師 > 正文

薪火相傳四十載?踔厲奮進創(chuàng)一流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發(fā)展成就令人矚目

《中華英才》半月刊 2024-12-03 14:11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于2014年在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戲曲文物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得戲劇戲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9年獲批藝術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1年獲批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18年獲批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山西梆子戲)傳承基地,2023年獲批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學院學術傳承歷史悠久,一以貫之,發(fā)展思路清晰,發(fā)展穩(wěn)健。黃竹三、馮俊杰等學界前輩篳路藍縷,車文明、延保全等知名學者繼往開來,王潞偉、孫俊士等學界新秀守正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在長期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探索出戲曲文物、民俗資料與文獻資料相融合的獨特研究路徑。戲曲博物館藏品豐富,學術輯刊《中華戲曲》在海內外影響頗著,形成了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基地、文物展館和大型學術輯刊五位一體的學科機制。近年來,學院進一步構筑以戲曲史研究為基礎,戲曲文物研究為特色,影視理論研究為增長點的學科布局,力圖實現(xiàn)以戲劇與影視學為牽引到藝術學學科建設為目標的跨越式發(fā)展。

標志性成果、榮譽

學院學科實力雄厚,師資隊伍一流。1996年被評為山西省重點建設學科,2018—2023年連續(xù)在全國“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第六,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等級為B+。近年來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40余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項,國家社科重點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6項。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8項(其中二等獎3項)、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13項、二等獎近30項。出版著作40余部?,F(xiàn)有專職教師5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35人。擁有中央宣傳部“四個一批”人才和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三晉學者”等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者10余人次。2009年被原文化部授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2012年被省教育廳授予“山西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創(chuàng)新團隊”,2024被省教育廳授予“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團隊”。

學院人才培養(yǎng)體系完備,教育特色鮮明。除現(xiàn)有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外,還有戲劇與影視專業(yè)學位碩士點、中國古典文獻學二級學科碩士點等學位授權點,戲劇影視文學與表演兩個本科專業(yè),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其中戲劇影視文學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學院依托學科優(yōu)勢與教育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以全國戲曲文物調查、瀕危劇種調查、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記錄、節(jié)日志影像記錄、農村電影調查等項目牽引人才培養(yǎng),目前已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139名,碩士研究生1200余名,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深受社會各界好評。

經過40年發(fā)展,戲劇與影視學院已經發(fā)展成為師資力量雄厚、研究成果顯著、學科機制完善、文物藏品豐富的重要科研高地,被海內外學術界譽為重要的戲曲文物與戲曲民俗研究的基地。

彰顯戲曲文物研究特色開創(chuàng)戲曲史研究新方向

山西師范大學校長許小紅陪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主任委員雒樹剛蒞臨學院調研

 時任山西省副省長吳偉蒞臨學院調研

山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殷杰蒞臨學院調研

 舉辦“中華戲劇文化遺產調查與研究”?研究生暑期學校暨紅色研學實踐活動

戲曲文物是指與戲曲有關的遺物與遺跡,包括墓葬遺物、碑銘題記、繪畫雕刻、手寫的和版刻的劇本、戲臺建筑或遺址等??疾爝@些實物資料,對于認識戲曲發(fā)展的歷史面貌,探索戲曲藝術形態(tài)的歷史成因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戲曲文物學”對于中國戲曲史的建構

長期以來,戲劇戲曲學研究多注重曲學文獻及作家作品研究,以及表演藝術及其體制的考察,不過這兩方面的研究終因資料漸近匱乏,至20世紀80年代以后曾一度顯示出徘徊不進的態(tài)勢。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同仁披荊斬棘,另辟蹊徑,對山西、河北、四川、重慶、浙江、云南等地展開數(shù)十年戲曲文物考察,按照其存在方式進行歸類、研究,明確指出戲曲文物的分類、形態(tài)和研究路徑。在劇場史、演劇史和區(qū)域社會文化研究等方面成果豐碩,豐富了戲曲史的立體建構,糾正了傳統(tǒng)戲曲史研究的一些錯誤與偏見,在戲曲文物與社會、歷史、文學、宗教和民俗等學科融合研究上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進一步夯實了戲曲文物學學科基礎,推動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由戲曲文物而引發(fā)的有關戲劇觀念、戲劇形態(tài)、戲曲美學、劇場體制等問題的討論,將中國戲曲史研究進一步引向深入。

宋金雜劇是流行于宋金時期的戲劇形態(tài),表演以追求滑稽調笑為主要目的,雖體制已略顯后世成熟戲曲的雛形,但因無劇本保留,只有一些“官本段數(shù)”的記錄而疑點頗多。隨著河南、山西大量宋金雜劇磚雕和壁畫的發(fā)現(xiàn),宋金雜劇腳色表演的形象得以呈現(xiàn),延保全教授在全面考察雜劇磚雕的基礎上,對“副凈色”“引戲色”“末泥色”等腳色行當進行一系列歸納和考證,基本厘清了宋金雜劇腳色的特征、功能和演變,進一步揭示出宋金演出形態(tài)的變遷歷程。

碑刻文獻是我國各類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其分布在鄉(xiāng)野而易被學界忽視,戲劇與影視學院在田野考察中特別注重碑刻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共拓印碑刻3000余通,傳抄碑刻2000余通,拍攝10000余通。這些碑刻記述各地廟宇的神靈崇拜、廟貌布局、演藝活動,具有豐富的文獻價值,學院先后出版有《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山西戲曲碑刻輯考》《戲曲碑刻》等著作,可以補文獻記載之不足,從而為中國戲曲史研究領域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珍貴資料。特別是《敕存湯王行廟之記》(970年)、《河中府萬泉縣新建后土圣母廟記》等幾通宋代“舞亭”碑刻的發(fā)現(xiàn),并由黃竹三、車文明、延保全、王潞偉等人及時撰寫研究文章,將中國古代演劇場所的修建年代往前推到宋代初年,而且填補了唐宋之間、宋金之間劇場史的空白,也證實了金代舞庭的建筑形制與宋代舞亭建筑形制的承襲關系。

(二)產出一系列重大學術成果

學院一直堅持對山西乃至全國戲曲文物進行大規(guī)模的田野考察和保護利用,培育出一支獨有的、特色鮮明的戲曲研究學術隊伍,形成對古戲臺研究的新范式,產出一系列中國戲曲文物研究的重大成果。

出版戲曲文物研究相關專著20余部,分別是《宋金元戲曲文物圖論》《20世紀戲曲文物的發(fā)現(xiàn)與曲學研究》《中國戲曲文物通論》《戲曲文物通論》《戲曲文物研究散論》《戲劇與考古》《山西戲曲碑刻輯考》《山西神廟劇場考》《中國古戲臺調查研究》《中國神廟劇場》《中國戲曲文物志》《中國古代劇場史》《上黨神廟劇場研究》,等等。先后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8項,其中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青年獎2項。

主持戲曲文物研究相關項目20余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項,分別為車文明教授主持“中國戲曲文物文獻搜集、整理與研究”,延保全教授主持“歷代石刻戲劇史料整理研究及數(shù)據(jù)庫建設”。國家社科重點項目2項,分別為延保全教授主持“金代文物與金代文學研究”和“西南地區(qū)古戲臺文物、文獻資料搜集整理與研究”。

戲曲史的研究向文物的傾斜,是對過去只注意文本而忽視戲臺、碑刻等文物實物的研究方法的一種糾正或補充,而學院獨占戲曲文物優(yōu)勢之后,不僅沒有漠視文本,而且注意到了兩方面的研究不可偏廢。先后組織完成山西元雜劇作家作品集的校注,出版有《石君寶戲曲集校注》《鄭光祖集》《李行道孔文卿羅貫中集校注》《李壽卿狄君厚集》《吳昌齡劉唐卿于伯淵集》等著作。孫俊士教授在已出版的清末民國戲劇史料基礎上,輯錄出版相關文獻133種,出版《中國近代戲曲史料匯編》(56冊),為中國近代戲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材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竹三、馮俊杰主編的《六十種曲評注》,約請國內名家,歷時8年,齊心勠力,始告完成。全書25冊,1394萬字,此書編撰,被學界譽為“功德無量”之事,對中國戲曲的振興與研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2002年該書獲得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戲曲文物文獻搜集、整理與研究” 開題報告會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歷代石刻戲劇史料整理研究及數(shù)據(jù)庫 建設”開題報告會

山西師范大學原校長陶本一同戲曲文物研究所教師合影

深挖民間戲劇文化資源助力山西非遺傳承保護

(一)推動祭祀戲劇的研究

祭祀儀式發(fā)端于人類啟蒙時期的“萬物有靈”觀念,祭祀儀式中的戲劇元素,涉及原始性戲劇現(xiàn)象和文化源頭,屬“泛戲劇”重要組成。20世紀80年代我國成立了“儺戲學研究會”,90年代由中國臺灣學者王秋桂牽頭,學者們陸續(xù)完成《中國地方戲與儀式之研究》大型從書,闡釋數(shù)千年來中華民俗中積淀的“祭祀戲劇”現(xiàn)象。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較早參與到祭禮戲劇的研究中來,1990年4月研究所就與中國儺戲學研究會舉辦了“中國儺戲國際學術討論會”,對山西曲沃任莊“扇鼓神譜”、上黨迎神賽社、壽陽愛社儺舞展開研究,與當?shù)卣献髋e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實現(xiàn)祭祀戲劇的恢復性演出,先后出版和發(fā)表《山西省曲沃縣任莊<扇鼓神譜>調查報告》《我國戲劇史料的重大發(fā)現(xiàn)——山西潞城明代<禮節(jié)傳簿>考述》《掌竹·前行·竹竿子崇拜——河北武安固義賽祭“掌竹”考述》《儺祭傳統(tǒng)與中國戲劇本體發(fā)生的邏輯起點》等一系列著作和論文,挖掘這些祭祀戲劇價值和內涵。如今,這些祭禮儀式及儺戲活動都陸續(xù)成功申報為省級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地方政府的保護和傳承,實現(xiàn)了文旅產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

(二)開展地方劇種調查研

戲曲文物研究所從20世紀90年代始就開創(chuàng)了“地方小戲調查與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從山西境內的瀕危地方小戲研究開始,先后對全國90余個劇種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調查研究,2019年,馮俊杰、王潞偉編著《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8冊),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當2001年聯(lián)合國舉行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選時,學院早已展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工作,因此,2009年原文化部授予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的稱號。

2016年至今,受文化部(現(xiàn)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委托,學院主要負責山西地區(q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先后對康希圣、王秀蘭、任跟心、郭澤民、武俊英、景雪變、李英杰、張軍等幾位藝術家進行了訪談,全面拍攝記錄其舞臺藝術及相關口述、文獻史料,為及時搶救與保護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力量。

(三)實現(xiàn)戲曲文化多樣化傳播與傳承

1. 依托傳承基地,為戲曲文化搭建傳承平臺。為了深入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教育部決定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建設。2018年,戲劇與影視學院申報的教育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山西梆子戲”成功獲批。2021年,又獲批省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山西木偶皮影”傳承基地?;爻浞滞诰蛏轿鞯胤綉蚯幕Y源,積極協(xié)同校內外相關教學科研平臺,聯(lián)合臨汾蒲劇研究院等專業(yè)機構,通過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等,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

2. 復原古戲臺,創(chuàng)建戲曲文化園。2023年,學院1∶1在校內復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古戲臺“高平市王報村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戲臺”,并建成戲曲文化園,使之成為校內特色鮮明的戲曲文化景觀。戲曲文化園建成以來,已舉辦兩屆戲劇文化周系列活動,邀請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黨梆子、蒲州梆子、皮影木偶等多個劇種的專業(yè)院團進校園演出,助推戲曲文化的校園傳承。

3.開辦專題暑期學校與實地研學,開展戲曲文化的學術傳播與傳承。2020年和2024年,由山西省教育廳主辦、戲劇與影視學院聯(lián)合承辦研究生暑期學校活動。暑期學校面向全國相關專業(yè)的在讀碩、博士研究生公開招生,共有來自海內外100余所海內外高校、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參加。開展了包括理論學習和實地研學活動。邀請了來自戲劇與影視學等領域的國內知名學者舉行了21場專題講座,8場學術沙龍。同時,安排實地研學,前往晉南、晉東南等地考察,更好地實現(xiàn)了戲曲文化的學術傳播,增進了學界同仁對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的了解,開拓了學員的學術視野,促進了各高校研究生之間的學術交流,提升了研究生教育質量。

戲劇與影視學院三屆一次教職工代表大會合影

打造專業(yè)戲曲博物展館增強服務地方社會能力

山西省是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資源豐富,戲曲文物遺存數(shù)量和質量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對戲曲文物進行搶救性搬遷、保護與研究,是從事戲曲文物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戲曲文物研究所在創(chuàng)辦之初,就籌建了戲曲文物展覽館,2001年在展覽館基礎上形成戲曲博物館,占地400平方米,展出面積1200平方米,2009年山西省文化廳授予“山西省戲曲博物館”稱號。建好山西省戲曲博物館,是數(shù)十年來戲曲文物研究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xiàn)學校戲劇與影視學專業(yè)攀升國內“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持續(xù)開展戲曲文物考察實踐課

教育部“山西梆子戲”傳承基地師生在世界戲劇日舉辦演出活動

持續(xù)開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口述記錄工作

新建山西省戲曲博物館以戲曲文化生態(tài)的動態(tài)保護為核心,以公眾參與為基準,活態(tài)、原真的展示中國傳統(tǒng)戲曲文化。新館借鑒“生態(tài)博物館”辦館理念,秉持“五個一”的建設原則,打造“一個室內博物館”“一處戲曲文化園”“一座金代古戲臺”“一所戲曲民俗特色學院”“一條戲曲思政文化長廊”,著力打造集觀賞、演出、教學、科研、思政為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山西賈村廟會》

戲曲博物館

“室內博物館”以戲曲文物和戲曲工藝品的實物及圖像展示為主,設計有五個單元,分別是“巫優(yōu)肇始、諸技雜陳”“五花爨弄、雜劇正色”“大行散樂、北曲擅場”“昆弋稱奇、花雅爭盛”“古儺遺蹤、傀儡幻影”,旨在勾勒戲曲發(fā)展歷史,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館內展出戲曲宋金至民國戲曲文物近1000件;“戲曲文化園”以舉行戲曲文化相關研學活動為主,圍墻鑲嵌戲曲碑刻和戲劇石刻,打造“研學一體”的參觀新模式;“金代古戲臺”按1∶1比例復建山西高平王報村二郎廟金代戲臺,該戲臺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是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的最早具有明確紀年的金代戲臺,形制古樸,構造獨特,在中國戲劇史上具有特別的文化價值,該戲臺模型建于戲曲文化園中,是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雅藝術、傳統(tǒng)戲曲進校園”要求的重要場所,自9月15日開園以來,累計演出北路梆子、晉劇、皮影戲、木偶戲多場傳統(tǒng)藝術;“戲曲民俗特色學院”即在戲劇與影視學院一層大廳和各樓層走廊、會議室展列有戲曲壁畫、雕塑、瓷器和舞臺模型,充分營造藝術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魅力;“戲曲思政文化長廊”位于學院一側的花園中,與學院大廳組成富有特色的思政教育體驗區(qū),意在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通過圖片、實物、視頻等手段展示思政內容,增強觀賞沉浸感。

憑借高峰學科特色優(yōu)勢發(fā)揮政府智庫咨詢作用

多年來,學院充分發(fā)揮人才、科研、資源優(yōu)勢,圍繞戲曲文物的研究闡發(fā)、地方戲的保護傳承、博物館的建設等方面,發(fā)大力,求作為,促進地方經濟文化建設。

做好三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古戲臺、地方小戲、儺戲等的普查、認定和研究,提出有效而合理的保護措施,從而實現(xiàn)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20世紀末,高平王報村二郎廟戲臺破敗不堪,從殘留建筑形制和粗壯柱子等樣貌,馮俊杰與延保全二位教授認為此廟可能是金元遺構,2001年他們帶領師生再次考察,在臺基須彌座發(fā)現(xiàn)“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的紀年,分別于《戲曲研究》和臺灣《民俗曲藝》發(fā)表《中國現(xiàn)存時代最早的神廟戲臺》和《山西高平市發(fā)現(xiàn)一座有紀年之金代舞庭》,引起學界轟動和文物界的關注,特別是省文物局獲得此消息后,及時組織相關專家考察論證,正式確定其為迄今為止現(xiàn)存最早的古戲臺,并申報“國?!薄?006年此戲臺連同廟宇被評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完整修繕。不僅如此,學院利用專業(yè)知識對鄉(xiāng)村文物保護進行技術指導,先后助力將高平西李門二仙廟、澤州玉皇廟、陽城下交成湯廟、陵川潤城東岳廟、臨汾東羊后土廟成功申報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與地方共同攜手打造文化名片,讓歷史文化遺產成為鄉(xiāng)村的特色標識和時代記憶。

協(xié)同臨汾市蒲劇研究院、山西省晉劇院建立蒲劇、晉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資料檔案。加強對瀕危劇種、劇目的調查研究,地方戲劇本數(shù)據(jù)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數(shù)據(jù)庫建設。學院有多位教授被聘為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評審專家,多次參與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審認定工作,為山西省委辦公廳提供“我省地方劇種發(fā)展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的建議。

2024年5月,與澤州縣委宣傳部舉行“山西師范大學·澤州縣孔三傳戲曲文化研究座談會暨合作簽約儀式”,就澤州戲曲文化開發(fā)、文化名人孔三傳研究及地方文旅建設開展廣泛合作。

學院先后協(xié)助籌備山西博物院“戲曲故鄉(xiāng)”展廳,臨汾市博物館、運城市博物館、保定市淮軍公所博物館(中國古戲樓博物館)、晉中市壽陽縣儺舞展覽館、鄭州市華夏藝術博物館等提供各種指導和服務,為普及和弘揚中華戲曲文化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創(chuàng)辦特色輯刊《中華戲曲》擴大國內國外文化交流

《中華戲曲》持續(xù)入選 CSSCI 來源刊物

《中華戲曲》(ChineseTraditionalOpera)是由中國戲曲學會與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戲曲文物研究所)合力主辦的大型學術輯刊,為中國戲曲學會會刊,創(chuàng)辦于1986年,至今已發(fā)行70輯,自2007年以來一直入選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吨腥A戲曲》共刊登學術論文1700余篇,總文字千余萬,其中珍貴戲曲文物、文獻的發(fā)掘研究性文章280余篇,附錄圖片達1000余幀。發(fā)行到歐美以及東南亞、澳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對戲曲文物學這門新興學科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產生了廣泛而良好的影響。

2015年11月,《中華戲曲》與《戲曲研究》《戲劇》《戲曲藝術》《戲劇藝術》《戲曲與俗文學研究》《戲劇與影視評論》《文化遺產》《南大戲劇論叢》等國內戲劇頂級刊物共同發(fā)起“中華戲劇學刊聯(lián)盟”,倡導學術倫理與學術規(guī)范,促進戲劇學術期刊的交流合作與專業(yè)化集約化發(fā)展。

為了向國際漢學界展示研究成果,并與世界各國戲劇史論學者建立必要的聯(lián)系,學院在美國舉行了中國戲曲文物展覽,引起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多次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韓國漢陽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臺灣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北美中國口傳暨表演文學研究會、大洋洲戲劇及表演藝術學會等多家海內外研究機構建立正式合作關系。派遣30余人次赴這些單位進行訪學交流、參加會議和項目合作。有英國牛津大學龍彼得、美國柏克萊大學姜士彬、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夏維明、日本長崎大學連清吉、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趙曉寰等專家學者到學院進行文物考察和學術交流。戲劇與影視學院的研究特色也吸引著外國留學生的到來,先后有韓國博士生洪榮林、日本山梨縣女子大學教師福滿正博士、東京大學上田望博士生、美國密歇根大學趙虹婷博士等均來此學習或進修。這些對外交流,讓國外學術界不僅對中國古代戲曲獲得了許多新的認識,同時對中國學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有了新的評價,推動了文明交流互鑒,也增強了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

學院非常重視與國內學術機構和學者的交流合作,先后承辦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年會、東方文學與戲劇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外民間戲劇國際會議、亞洲儀式戲劇國際學術研討會、《文學遺產》古代戲曲研究論壇等學術會議,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

繼續(xù)夯實影視方向基礎努力打造新學科增長點

2011年學院成功申報為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2023年又申報為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學院在原有以戲曲史研究和戲曲文物研究為特色的前提下,大力發(fā)展影視藝術,并將輻射帶動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等藝術學科。

影視方向在戲劇與影視學學科的基礎上堅持立足本土、服務地方的發(fā)展理念,初步形成特色鮮明的發(fā)展方向。即專注于山西戲劇文化與早期中國電影、山西區(qū)域電影史的研究工作,先后獲批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中國節(jié)日影像志》子課題《山西賈村廟會》、201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建國以來山西農村電影放映史料的搜集、整理與研究》、2022年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人才資助項目《鄉(xiāng)村文化振興格局下“文藝下鄉(xiāng)”的實踐經驗和推進路徑》。王潞偉教授作為學術顧問受邀參加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山西古戲臺》紀錄片的錄制工作。成功舉辦了西寧電影節(jié)“FIRST主動放映”活動、“晉師在場”放映活動;組建自己的影視制作中心,學生創(chuàng)作的短視頻、微電影多次獲獎;組織或參與各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專業(yè)競賽等實踐活動。

2023年學院成功申報戲劇與影視學專業(yè)碩士點,開設劇本創(chuàng)作、導演創(chuàng)作、影視創(chuàng)意與策劃、戲劇教育4個專業(yè)方向,積極發(fā)揮了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為培養(yǎng)戲劇與影視藝術實踐型人才提供了優(yōu)質的平臺。

學院學生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

四十年篳路藍縷,四十年碩果累累,四十年風華正茂。2024年10月,戲劇與影視學院主辦“中國傳統(tǒng)戲劇研究新趨勢暨戲曲文物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共同探討中國傳統(tǒng)戲劇研究的新趨勢,找尋戲劇戲曲學的學術增長點,不僅為戲曲文物研究所的建設發(fā)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也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戲劇研究的不斷深入。展望未來,學院將持續(xù)做好學科和學位點建設,努力建設好藝術學一級博士點,為建設“一流學科”而持續(xù)不懈地努力;進一步加強科研平臺建設,打造新的學術增長點;建好戲曲博物館,提高服務經濟社會能力。

中國傳統(tǒng)戲曲研究新趨勢暨戲曲文物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合影

本刊記者 雷寧偉 姜存輝  圖\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

【責編 李媛】

河北黃驊:德育為先滋養(yǎng)青少年成長

《中華英才》半月刊網2024-01-31

曾亢:教育與學術交融倡議文化傳承新風尚

《中華英才》半月刊2025-05-06

24小時熱點